雏雁云阅读

衡阳市“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征文(小学组) 1

  • 发布时间:2007-11-18
  • |
  • 作者:网管员
  • |
  • 阅读次数:

                                                                  

(1)爸爸的梦想

我的老家在官家嘴镇马止村,那是一个背靠大山的小山村。这两年,爸爸老是念叨着,说等有了钱,把老家的旧房子拆了建一幢小楼房,退休了便回老家养老去。妈妈却反对:“农村有什么好,路是烂泥路,用水用电都不方便。”我也赞成妈妈的说法,在我的记忆里,那确实是个又脏又穷的鬼地方。

今年暑假,两年没回老家的我跟着爸爸回了一次,所见所闻,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车到官家嘴镇时已是傍晚,全镇的主要街道都亮起了路灯,把小镇的夜晚照亮得好似白天,花花绿绿的广告霓虹灯把大街小巷装扮得十分美丽,大人小孩在街上散步玩耍,街上有一热闹处,一群穿着鲜艳衣服的阿姨们正在练习腰鼓舞,爸爸说,那是当地农村妇女自发组织的腰鼓队,曾在县里的比赛中获过大奖呢。沿街的商场里也热热闹闹的,比起县城,除了人少些好象也没什么差别。

马止村离官家嘴镇只有一公里,原先是一条土路,现在已铺上了水泥路。水泥路能直接通到了奶奶家的晒谷坪。水泥路两旁新建了许多新房,差一点点便形成了一条新街道了,爸爸说,镇里搞城镇化建设,不用几年,老家马止村也会成为官家嘴集镇的一部分。坐在开着车窗的车上,迎面吹来的是田野里带有特别香味的清新空气。车行高处,抬眼四望,路两旁农家小院灯火明亮,加上不远处集镇的万家灯火,这些灯火在一起,状如一只亮闪闪大凤凰,正奋力从田野上起飞,飞出夜色,飞出大山的怀抱。

奶奶和二伯早在晒谷坪等着我们,二伯家今年新建了住房,住房的式样是小洋楼,与城里的别墅一样宽敞漂亮。一到家,伯母就领着我参观她的新家,楼下是客厅和厨房,铺着大瓷砖地板。厨房陈设同城里的一样,是一体式厨柜,新买了双门大冰箱。客厅有大沙发和大彩电,还装有立式空调,装修得十分豪华。楼上是住房,伯母说,专门为我留了一间房,欢迎我放假时回来长住。我看了堂姐的房间,她是二伯的大女儿,在广东打工,她的房间还有电脑,伯母说,这电脑能上网的,打开电脑,就能知道全世界发生的事。

爸爸和二伯正在楼下客厅里兴致勃勃地拉着家常,奶奶坐在旁边时不时高兴地插上一两句话。二伯说,这两年,国家对农民太好了,免交农业税,还进行补贴,孩子读小学、初中也不用交学杂费,全村人都入了农村医疗合作,也不怕得病无钱医治了。家乡正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全村人都用了自来水,水是从村东的大山里引来的山泉水,甜着呢。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大多数人改建了厕所和猪圈,厕所建成冲水式的,猪圈也是可冲水洗的。二伯说他正在建沼气池,再过几个月,他的农家小院会更干净,院子里有葡萄、枣树、石榴、脐橙等果树,也有蔬菜园、黄花菜。二伯一家的三个子女都在沿海地区务工,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二伯参加了村里的象棋队,伯母参加了秧歌队,农闲时节,他们自娱自乐,生活多么丰富多彩!

山青,水秀,房子美,家乡变得太快了,也太美了!难怪爸爸想到了退休时回农村养老。现在的农村比城里并不差,有些地方更好,比起城里来,这里的空气更新鲜,自来水更清甜,环境也更安静,人与人之间更和谐,人与环境更和谐。

回一次家乡,我终于理解了爸爸的梦想。

祁东县楚源实验小学六年级61班  张曌                                 指导老师  彭赟君

点评:

这一篇全景式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文章,作者虽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行文老练,有张有合。层次分明,作者观察细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罗江,我可爱的家乡

在祁东县的一个叫石亭子的边陲小镇,有一座美丽的村庄正以她的富饶及飞速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她就是我的家乡——罗江。

作为一个从小在罗江长大的农村孩子,对于家乡,我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我亲眼目睹了罗江在近两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你漫步在罗江干净、整洁的街头,望着一幢幢漂亮小洋楼,鳞次栉比的商店,你绝对不会相信自己身处的地方是在农村。

然而,几年前,这里只有几排破旧的民居,几条泥泞不堪的小路,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花地。由于路况很差,村子里的村民们既盼黄花菜丰收,又为黄花菜运不出去而发愁。虽说一部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可是罗江村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可喜的变化。

去年年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们罗江村被确定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作为全国黄花菜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我们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映武黄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映武的大力支持下,罗江的新农村建设依托黄花产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模式,建设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黄花新村。很快,有些先富的人带头建起了小洋楼,改厕、改水、改路,给房子化妆美容,接着,村民建幼儿园、医院、新村部、休闲娱乐中心,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如今,你到我的家乡来,就会发现,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人变得更有精神,一条条如哈达般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你任意走进一个小院落,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美景便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家家户户用的都是自来水、沼气或太阳能。宽带网也牵进了寻常百姓家,更不容说电视、空调等一般电器了,而这些在几年前是我们罗江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百货超市、文化广场、休闲中心等一些建筑也接二连三的涌现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这个原来贫苦的乡村,竟然也建起了客运站、绿色食品加工厂、老年活动中心、黄花交易市场等一般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建筑,让我们罗江人也体验到了城镇的繁荣和便利。

今年8月25日,中国黄花第一村开村仪式在罗江隆重举行。国家、省里、市里、县里来了很多领导,我们数都数不过来,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人多得挤都挤不开。每一个罗江人都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3000亩的无公害黄花菜基地,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庄。不久的将来,我们罗江会更加美丽夺目。

罗江,我可爱的家乡。

祁东县黄土铺镇中心学校177班 刘桑

点评:

小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小”见“大”,凸显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文笔清新自然,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全国独一无二的黄花新村”的热爱。

(3)姐姐的致富路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富民政策激励一代新型农民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谱写新的篇章。

我姐姐就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她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回到农村,开始“修理”地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姐姐认为这一辈子走不出种地生娃的传统生活模式,于是也就认命了。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姐姐心灰意冷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取消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还下拨农业补贴,让农民受益。这好消息使我姐姐又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原想南下广州打工的念头消失了,决心安心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姐姐决定和村里的四十多户农民联合发展大棚蔬菜。当初的困难真不少,缺资金,四处筹集;缺技术,买技术资料自学,上网查找。当地政府也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专程从外地请来专家,指导姐姐和村民发展大棚蔬菜。姐姐和菜农们主要种植辣椒,而且种的是反季节的辣椒,因此,销路不成问题。每公斤5元,亩产价值5千多元。姐姐一家种了十亩蔬菜,年单蔬菜收入就有五万多元,加之养猪、养鸡鸭、放鱼,年收入达十多万元。姐姐一家富了,还带动了全村四十多户农民都富了起来。

今年暑假,我到姐姐家走亲戚,汽车一直开到姐姐的家门,路是水泥硬化路。路两旁建起了崭新的统一规格的三层高的楼房。走进姐姐家里,顿时,我傻了眼,只见姐姐家里买上了高档的新家具和电器,地上铺了木地板,室内装有中央空调。真是窗明几净,富丽堂皇,这跟大城市的居室没什么区别。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是人间的天堂啊!

打开电视机,我恰好收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音员正在播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道。我想,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农民的光景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

祁东县育英实验学校小6(二)班:高小叶                       指导老师:周绿森

点评:

    以姐姐的“致富路”,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成就。小作者以小见大,选取独特视角,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语言清新自然,结构完整。

(4)家乡的小巷

家乡的小巷里装着爸爸的童年。那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它曾经穿梭在堵堵又高又深的青灰色老墙的窄缝中。那条小巷在爸爸的脑海中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回忆。

听爸爸说,他们小时最讨厌的人就是那个挑着箩筐,在小巷里走家串户收买鸡蛋的人。因为收鸡蛋的人把奶奶家的鸡蛋都买去了,害得爸爸和姑姑他们一年难得吃上几次鸡蛋。清晨,收鸡蛋的吆喝声,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成了在小老里播放的—首农家小调。

早晨,喝过稀粥,小巷的巷头便有村里饱含风霜的老爷爷在讲述他们经历的故事,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来到巷头,聚精会神地听着从老爷爷嘴里吐出的一串串美丽的传说和惊险的故事。

晚上,昏暗的煤油灯窜出的火苗在小巷中轻轻地跳跃,吃过晚饭的人们有的聚集在巷子头看皮影戏,有的聚集在巷子里,开玩笑、聊天……

岁月冲洗着小巷,春风吹拂着小巷,阳光洒满了小巷。

我和爸爸回家乡看望爷爷奶奶,因而又见到了久别的小巷。爸爸说一切都没变:那是因为还青色砖铺的路,还是青青的石板凳,还是亲切的乡音。爸爸又说一切都变了:那是因为巷旁漆黑而又摇摇欲坠的土砖房不见了,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发黄的木门巳换上高大铁门,镶嵌着金黄的琉璃瓦和铝合金的蓝玻璃窗的小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踏着光滑的青砖,漫步在古老而现代的小巷,巳看不收鸡蛋人的身影;也听不到村里人听故事时欢呼雀跃的喊声,听到的是不知从哪栋小洋楼里传出的立体声音响和孩子们欢快、跳跃的声音。

我跨进奶奶家,图案美丽而精致的方形瓷砖格外醒目,环形沙发正对着客厅正前方的大屏幕彩电和高级组合音响,宾馆式的二楼卧室,白净厨房里各式各样的菜肴……这一切都令我惊叹。

我好奇地问奶奶:“您现在不卖鸡蛋了?”奶奶说:“现在不缺钱花,生活好了。不用卖鸡蛋了。”奶奶还说他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用担心生病没钱治病这个问题了;奶奶说,村民都安装了电话,有不少的人还用上了手机;奶奶说,小巷变得于净卫生了,村里建了一个大垃圾圈;奶奶说……

    哦,不用说了,我全看见了,全看见了。

走出小巷,一股清爽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吹入了小巷的每座小楼,吹进了人们的心里。清清的池塘边轻盈的柳树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我们讲述几年来小巷翻天覆地的变化。

夜色阑珊,小巷进入梦乡,银白的月光拥抱着美丽的小巷。田野里淡淡的稻香在夜空中静静地飘溢。

啊,家乡的小巷……

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五(3)班    刘雅棋                       指导老师:贺小娟

点评:

小作者以家乡的小巷来见证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写作上,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本文另一特色是,语言流畅,能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的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5)农村新事多

放学了,陈老师把我留下来,对我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大赛已启动,近几年,新农村新鲜事层出不穷,你从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件,写一篇文章参加比赛吧。”我点点头,回到家,坐在临窗的书桌旁,拿起纸笔认真写起来。

我的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两张照片上。第一张照片不知是啥时候照的,奶奶坐在一张旧竹椅上,穿着一件好几处打了补丁的衣服,一张瘦削的脸,黑发中掺杂着不少银丝,深陷的双眼,漠然地望着远方,额上几条深深的皱纹刻划出她生活的艰难。第二张照片是去年夏天照的,奶奶穿着一身紫色小碎花的“阿婆服”,脚穿一双泡沫拖鞋,舒适地靠在沙发上。她身旁放着一台液晶大彩电和180升的海尔冰箱,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再也没有丝毫忧愁的迹象,眼睛里也饱含着无限的慈爱,她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舒畅。看到这,我飞快地写了一个题目——《奶奶的照片》。

我抬头一看,一辆满载肥猪的大货车正从我家门前飞驰而过。心头不由一动,哦,隔壁的王大伯家样的猪上市了,这是水泥村道的功劳,对村道,我常常听爷爷谈起它。爷爷小时候,村子与外界联系的是一条狭窄的田埂路,上街赶集的人挑着担子走在路上,一晃一晃的,稍不留神,就会摔到田里。爸爸小时候,修了一条小路进村了,大家都坐着拖拉机上街赶集,但下雨时,泥水会溅到路人的衣服上,小孩子有时还会被不讲情面的小石块绊倒。今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吹进村里。村道加宽了,上面还铺了水泥。清晨,村道上就热闹非凡了,上学的、买菜的、做生意的、干农活的,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经过。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又有说有笑地回了家,想到这儿,我又写了一个题目——《村道新面貌》。

“叮铃——”电话响了,我忙起身,拿起话筒,外婆那充满喜悦的话音钻如我的耳朵:“文静,我是外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学会了接手机,还会拨号码呢,这不,给你打过来了。现在的人真厉害,这么小的玩意儿能把话从老远的地方捎过去。”“外婆,你真行,你手上的手机是不是舅舅上个月给你买的?”我高兴地问。“是的,刚买的时候,我总责怪他,这么小的手机要几千块,砖头那么大才几毛钱呢,可你舅舅说现在的生活好了,有钱了,让我也享受一下。”

外婆兴奋地聊着,我也想逗逗外婆:“外婆,假如你手里拿的是砖头能和我讲话吗?”外婆听了,孩子似的说:“就你坏主意多,爽顽皮。”我们都笑了,上个月,舅舅家还添置了电脑,说不定哪天外婆还会上网呢。放下话筒,我又写了一个题目———《外婆学会了用手机》。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我还在想着写着……

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五(2)班  黄文静                          指导老师:刘小聪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紧扣“新事多”这一中心,开篇点题,  交代起因,写一篇参赛征文,接下来,具体地描述了三件事,第一  件事,巧用对比突出了人民生活变化;第二件事通过三修村道的事,反映了家乡的变化;第三件事,通过外婆风趣的语言,体现了奶奶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尾呼应开头。全文通过自己所见、所想、所闻来反映新农村的日新月异,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6)电脑进农家

“嗒、嗒、嗒……”是什么声音?哈哈哈,告诉你吧,“我们家有电脑了!”这是我们村农民在学电脑呢!

我们村是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走进村,你就会看见一片白色的 “海洋”。大棚里,粗壮的枝干上挂着一个个青里透红的西红柿。呵,今年西红柿又丰收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西红柿的价格一路下跌,都快烂掉了,真是急死人了。恰巧,我家隔壁的阿明哥从大学里回来,看到这种情况,他一拍大腿,说:“对了,可以试试网上卖!”“网上可以卖,我可只听说网可以捕鱼吗?”在—旁的大伯说道。原来,阿明哥在大学里上过网,看到过网上购物。

阿明哥立即从城里买回来了一台电脑。邻居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都围了上来,望着这台银灰色的电脑,怎么也不信这个像电视机一样的家伙能把西红柿卖掉,而且不掉价。阿明哥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起来,不一会儿就进入了互联网,发布了销售西红柿的消息。过了不久,—家大公司发来了电子邮件。“有家公司要大量收购西红柿,而且价格不低。”这时,大家围得更紧了。“真的可以卖出去吗?”“不会是骗我们的吧!”……大家议论纷纷,似乎不信能卖掉。阿明哥经过一番的网上谈判,事情终于定了下来。果然,隔了几天,几辆大卡车开到了我们村里,西红柿销售一空,而且价格高出了许多。

网上卖西红柿成了我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儿,也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到了别的村庄。乡亲们也直夸阿明哥脑袋瓜灵,不愧是我们村的大学生。“现在,重要的是信息灵。”阿明哥说,“不如大家去学电脑,这样,不仅能使销售更加畅通,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了解新产品和科学种植、防治病虫害。至于学吗,我全包了!”

不久,村里的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起了电脑。人们在网上学科学种植,科学防治病虫害,网上销售……;我们小孩儿则在网上进行听音乐、看卡通、交朋友……真可谓是农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电脑进了农家,真是件新鲜的事儿。我想,以后的新鲜事儿肯定还多着呢!

衡南县向阳镇小学  六年级  资靓                              指导教师:苏清亚

评语:

小作者叙述了农民运用电脑进行网上销售的经过。既体现了向阳镇农民用大棚种植蔬菜的客观事实,又体现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可喜风貌,以点衬面,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真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7)一条彩虹到我家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在石梓村上空久久的回荡,2006年8月18日那是石梓村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双石双公路通车庆典。

看,公路两旁彩旗飘飘,气球在天空飞舞,烟花齐放,腰鼓队的节目很精彩,群众人山人海,个个笑逐颜开,迎接市领导镇领导的到来。

听,咆竹声震耳欲聋,人们敲打鼓,洋号有节奏地吹着《走进新时代》等歌曲,领导的讲话赢得群众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

走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踏着这条平坦的大道,我就想起了以前这条坑坑洼洼泥巴路。

以前只要从这里经过的的人,都不会流连忘近,成其是下雨天,只要从这儿过,大家都敢穿着白衣裤经过,如果不小心翼翼地走,那可真像捉了只“大”了,那窘样真是不言而喻,晴天的时候只要车子一经过,那可是漫天的灰尘了,弥漫在公路的上空,人们洗的衣服挂在门前,那可都是白洗了,又得重新取下来,抱怨这该死的路;过路的人要捂住鼻眼,体测向外,免得呼吸的灰尘太多,因此而生病,只要下上一点雨,学校请假的同学可就真是多,就连城市出租的摩托车也不肯开往这里。

俗语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人民富”多亏党的政策好,在政府的关心下,在群众的努力下,一打宽阔的大道修筑而成,通向每一个组!现在可方便多了,上街也有专门的公交车送往,就连我们这些小同学,也经常坐着公交车去城里转转。

我想,不久的将来,一条彩虹也会伸向你家的。

耒阳市竹市中心校石江小学  曹  鑫                            指导老师:曹街林

评语:

小作者选取“双石公路通车庆典”这一典型事例,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美中不足,篇幅稍短,细节描绘不够具体形象。

(8)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和富民政策犹如一抹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近些年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今天我们有幸在班主任张老师的带领下,沿家乡的肥利公路进行参观访问。

一校门,我们就看见对门的山头上,人头攒动,撅头挥舞。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去看个究竟。刚上山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农就向我们进行了介绍。这一带荒山是他们村里一个叫段华生的年轻农民承包,一共两千多亩,如今种上了龙须草。它们都是去年冬季栽种下来的,龙须草长势很好,绿油油的一片连着一片。待龙须草长到一米左右,可以把它根部以上部分割下,送到造纸厂造纸。留下的根部照常可以长出新的龙须草,不需再进行栽种。我们正和老农攀谈着,一个约摸四十岁的男子骑着摩托车来了。“段老板来了”。张老师连忙和他打交道。据段老板介绍,他长期请了十多个农民工为他代理龙须草,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50元,到了繁忙时节得请上百几十个农民工。仅此功段老板每年纯收入可达二十多万元。龙须草既可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又可给人们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下山不到200米,就是肥田街。昔日低矮的房子,狭窄的街道,脏乱的市场。如今换成了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宽阔的水泥街道。走在小街上,一切都显得比以前光鲜,人流多了许多,昔日灰招牌都变成了大大的彩色喷绘,农贸市场分门别类,还新开了一个个小小的超市……洗衣机、彩电、电冰箱、摩托车应有尽有,任人选购。

“肥田乡敬老院由此去”我们顺着招牌指示的方向,前行了大约500米来到了敬老院。敬老院坐落在五泉村4组的一个半山腰上,呈四合院形式,前栋是三层高的新楼房,装饰一新,铝合金窗,塑钢门,每层有五间住房,每层均配有卫生间、活动室。四十多位孤寡老人就分居在各个房间,他们休闲时聚集在活动室内,有的看电视,有的下象棋,有的打牌……老人们吃的是食堂统一配制的营养餐,穿的政府统一制做的老人服,住的是小套间。他依们也可以和有子女的老人一样享受幸福的晚年。由于政府为民着想,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也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扫除了障碍。

“同学们,赶紧走,‘好戏’还在后头呢!”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耒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地——肥田乡围塘村。进入围塘内,我们仿佛身于人间仙境。家家户户是高楼大厦。墙壁嵌上各色的瓷砖,漂亮极了。各家各户,甚至连上厕所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房前屋棣树成荫,厨房内窗明几净。他们用的是沼汽,既经济、方便,又卫生。

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小伙纷纷回家,他们把外出打工挣来的钱,学来的先进技术在自己的家乡开创事业。我想家乡的人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买事求是,具备市场经济意识,敢闯敢干,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善于经营管理,他们的生活将会过更加和谐美满。

肥田中心完小:五(一)班   雷求                             指导老师:张立新

点评:

小作者选择我乡新型农民段华生。率先承包荒山靠勤劳致富;肥田街的变迁;肥田乡敬老院的兴起;围塘新农村的试点等几个典型事例,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9)我村变样了

一排排果树挺立山头,一口口网箱安放在碧绿的水库,一条条公路似玉带飘向远方,一栋栋新楼繁星闪耀山坡……

看着村里的美景,我就想起了五年前的景象。我们竹市镇东塘村是偏远的、交通闭塞、没有任何价企业的穷乡僻野。那时我读小学一年级,虽说还不太懂事,眼睛看到的是:山是光秃秃的,水是浑浊浊的,路是沆沆洼洼高低不平的,房屋是低矮的传统似的土砖瓦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布息,光着膀子脸朝黄土背着天,真是一片萧条荒凉极了景象。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我读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夜晚,组上如开一个叫《产业结构》的群众大会,爷爷带着我去开会风朦胧听见:什么水田不种稻,荒山种果树,水塘养猪、养鸡、养鱼一条龙。当时,我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一条龙、什么种烤涸,这些我都不感兴趣,只对那荒山种果树非常感兴趣,我便轻轻地对爷爷说:“爷爷,那我们家后村那片荒山种果树吗?那我们姐弟天天有果子吃了。天天吃果子行吗?”听爷爷这么一说,我也不敢嘀咕。只听开会的支书说:“乡亲闪,产业结构是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政策,不搞产业结构,我们农民永远不会富起来,我们仍然像祖辈那样在这块土地上耕作了几千年,仍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仍然只有几百元……”下面的话我没听,也听不懂。

后来我就看到荒山被垦翻了,鱼塘边建起了鸡舍、猪场,塘里的水碧绿碧绿,还放养了许多许多的鱼,一片片绿油油的烤烟……一天放学回家,爷爷从城里买来了大彩电、电冰箱,还给我产姐弟俩买来许多的新衣服,听爷爷笑哈哈的说:“今年烤烟纯收入28000元,鱼塘收入13000元,总收入41000元,除了置办这皮东西外,还存了30000元。”那天晚上,我也高兴得睡睡觉睡不着,又过三年,我家又在村规划的地方建起了一栋三层高的楼房,里里外外装修一新,好气派啊!

如今,我们村以烤烟、养殖、水果为主的农业,还办起了几家企业,家家建新房,户户有存款,组组通水泥路,人人进合作医疗,走进东塘,就会看见一派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竹市中心校六年级  李素贞                                    指导老师:邓志华

点评: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从“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侧面来证明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体现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政策的英明。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以小见大,点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