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成长

给留守少年一个精神家园

  • 发布时间:2019-11-17
  • |
  • 作者:网管员
  • |
  • 阅读次数:

给留守少年一个精神家园

    打工浪潮袭卷了中国广大农村,有些村几乎没有几家不出去打工的,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双双去淘金,他们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少年。这些留守少年“留”在什么地方呢?有的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由爷爷奶奶照料(这可能是境况最好的);有的孩子寄在叔叔、舅舅、姑姑、姨妈家里,由这些亲戚家门照料;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就寄放邻居家里,由邻居们照料。这些孩子从此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的心理便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思念父母,无心学习,如果再受点委屈,心理的压力就更大,时间久了,便成了问题少年(当然也有极少数穷人孩子早当家,经过一些历练更坚强的)。
    案例1:小佳今年14岁,是七年级学生。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几年都不回家一趟,小佳寄在姑姑家。不知是父母寄钱太少,还是姑姑对孩子太薄,孩子在学校总是闹饥荒,甚至向老师借钱度日,班主任几次给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带信希望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今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学时,他姑姑让他带着报名费随邻居(邻居也带孩子报名)一起到校报名,结果名没报。正月十二有人发现他已经吊死在离家好几里的一个小松树林里。孩子的死状很惨,薄薄短袄遮不住肚脐,大雪天只穿了一双旧解放鞋,连双袜子都没穿,裤腰带是由几截布条接起来的。我不知道孩子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心理是什么滋味,痛苦?遗憾?悔恨?他们出去打工的目的也许是为了这个独生儿子以后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孩子会落到这个下场。这就是他们打工付出的代价吗?
    案例2:某女孩小倩,已经是高中生了。父母在外打工,她便在姑姑与爷爷奶奶家穿梭。可能正值青春叛逆期,小倩心理孤独得发疯,总是找茬和老师闹别扭,和同学说话扰乱课堂,搞得老师无法上课。班主任怎么说都听不进去,只好带信让其姑姑暂时把她领回家开导一下,做做思想工作。她姑姑把她带到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家是专门酿酒的,家里放有“敌敌畏”。她趁爷奶不在场就把药喝了,后来由于时间耽得太长抢救无效而死亡,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命丧九泉。
    留守少年的悲剧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家长、临时监护人、学校、社会都应该联合起来,携手解决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这些悲剧的继续发生。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责任感,既然你们生养了孩子,就要对他们的人生负责,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尽量留在他们身边,万一不行,也要托付给可信赖有教育能力的人。而且还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你们就在他们身边,比如多给孩子写信,按时给孩子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思想状况,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还应该与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及学校老师、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必要时一定要回家解决问题。特别是过年过节孩子的心理可能最脆弱,一定要回家陪陪他们,给他们一些心灵的慰藉。千万不要等着孩子有什么事时再去关心,更不能推卸责任,那样即使得到再多的赔偿费又有什么用呢?能换回孩子的生命吗?因为真正杀害孩子的凶手可能就是你们自己。这样一辈子心理能够得到安宁吗?所以,做家长的,哪怕不能与孩子朝夕相伴,也要用心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不要让孩子孤独,不要让孩子产生畸型心理,多给他们一丝   阳光和雨露,多给他们勇气和精神力量,让他们的花季人生充实快乐。
    作为临时监护人,更要为孩子倾心尽力。因为你已经揽了这个“瓷器活”,就要充满爱心,精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有家的感觉。要经常与孩子勾通,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不要让他们有太多的“寄人篱下”的心理阴影。多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管理孩子。有重大问题及时与孩子父母达成共识。真正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园。
    作为学校,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在校读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留守少年的心理需求,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方面要给孩子提供方便,如设立“探亲”电话厅,让孩子定时与父母进行一些电话联系,起到勾通的作用。作为老师应更多地给这些孩子以关爱。学校可采用“导师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做“导师”,随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让他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时刻在关心他们,学校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整个社会也要关心这些留守少年的成长,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脊梁”。社会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如在城市里有农民工子弟就读的学校,对农民工的经济条件给予考虑,不要收高额学费,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带领孩子在城市生活,既照顾了孩子,又能安心打工。当孩子遇到麻烦时,政府、公安、司法等部门一定要协助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家长放心。有 整个社会做坚强的后盾,给孩子一个精神家园将不是一件难事。
    诚望家长、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学校教师、社会职能部门都来关心孩子,关心这个特殊人群----留守少年。大家一齐用责任心、爱心、教育智慧为孩子建造一个充满温暖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摘自《家庭与家教》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