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知

西方家庭中七个黄金守则

  • 发布时间:2018-08-17
  • |
  • 作者:网管员
  • |
  • 阅读次数:

 

西方家庭中七个黄金守则

   “培养孩子是件艰苦的工作,然而任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家长。 ”这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向家长传达的信息,如今这一观点仿佛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支持。然而,贝特尔海姆同时也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家长非常努力了,仍有一些基本原则是需要遵循的。以下七项,可以说是西方家庭教育中的“黄金守则”。
    (1)让孩子得到自作自受的教训。孩子不温习功课,导致测验不及格;将心爱的毛衣忘在了学校,因而遗失;为了要缴图书馆的罚款,所以没有零用钱花了。此类经历,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果老是生怕孩子跌倒,他永远也不会自己爬起来。
    (2)激励赞赏。若孩子表现良好,譬如和同伴分享玩具、对人有礼貌、帮忙做家事等,应给予赞美或嘉许。需要指出的是,表扬孩子要就事论事,讲得明确具体,如“谢谢你在爸爸打电话时一点都不吵”或“你和哥哥这样讲和,妈妈很高兴”。
    (3)因材施教。也许大一些的孩子较能适应环境,年纪小的却一直黏在父母身边。儿童精神科医生斯苔拉·洁斯指出,教育儿女不能一成不变,因为人的性情不同。她曾持续研究131名儿童,经40多年才获得此结论。而研究发现,个性特点(如羞怯等)涉及遗传基因,更增强了她的立论依据。
    (4)规矩明确。有些研究显示,如果溺爱孩子,孩子6个月大就可能开始出现放纵行为,所以规矩越早定越好。心理学家柏尔顿·怀特说:“只要用孩子听得懂的、简单的话讲清楚,学龄前儿童也会知道守规矩。”必须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接受的行为与无法接受的行为之间,要划定界限。
    (5)不要刺激孩子。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失当,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你马上给我清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你要是再回来得晚,以后就不准再出去”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在无理取闹,或者觉得不疼他们。
     父母应该换一种语气说话,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泄气”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这样的口吻不容易伤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却能促使儿女反省 自己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因而以后会考虑周到些。
    (6)不揠苗助长。“有些做父母的急于要训练孩子加速完成学业,早日自立。”英国教育专家托马斯·戈尔登说,“这是出于深植人的假设,以为孩子起步越早,前程便越畅顺。”他认为,这种做法反而使孩子陷入困境:“让小孩提早一年加入娃娃垒球队,结果成为队上最差的球员,孩子会好受吗?”
    这类孩子也会认为对父母难以讨好。“十来岁的儿童发现自己反正让父母失望了,心灰意懒之余,对于吸毒、行使暴力、过早性行为的抗拒能力不免减低。”
    (7)体会孩子的感受。“你怎么说你这张画不好看?画得真好!”“你当然不恨爸爸,他不是故意不来看你上场比赛的。”父母说这种话本来意在抚慰,却无异于“漠视了孩子的苦恼,也等于是教他压制内心情绪”,亲子问题专家艾利·伐贝尔说:“结果是必然无法沟通,而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枢纽。”
    更好的做法是,留意孩子没有表露出来的情绪并加以疏导。“啧喷喷,爸爸没有来看你打球,你一定是气坏了。”借以表示你了解他的心境,同时让他知道,虽然有时有些不痛快,父子还是父子。

——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家庭与家教》2006.4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