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少儿图书馆与少儿思想道德建设

  • 发布时间:2018-10-28
  • |
  • 作者:何岳林
  • |
  • 阅读次数: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持,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否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少儿图书馆与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特点,开拓新境界,使少儿思想道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序例化、规范法的轨道;把全国三亿八千万少年儿童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四有”新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少儿图书馆界的神圣使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为促进少儿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社会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促进少儿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广阔天地;(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诚信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是培育少儿道德的深厚的“精神土壤”;(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和“市场经济”这一现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成果相结合的产物。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通过市场运作,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道德观,为少儿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革与开放,发展与和平的时代主潮,国际少儿交往日益增多,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从小就饱览世界风云的机遇,从小就培育“地球村”意识,为少儿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至高起点。所有这一切,都是十分珍贵的。实践证明,全国三亿八千万儿童正在健康成长,一大批优秀少儿正在涌现。比如成都市四川师大附中初中部廖飞等6位少年无私无畏,勇斗窃贼,在成都传为佳话,成都市泡桐小学音乐教师周荣忠说:“我很久没有这么激动了,这使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独生子女并不都是小皇帝”。我们相信,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当代少儿一定能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能成为21世纪的国家栋梁和国际竞争的主力军。那种看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完全按照传统计划经济和封闭条件下的观念来评判今天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观点是不对的;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有天然联系,将会出现社会道德崩溃“一代不如一代”的观点,更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并存和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法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之,市场经济自身弱点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同时,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对少儿培养教育观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一些学校的畸形“应试”教育,重智轻德,重分轻能,后面追求高。往往产生“高分低能”、“高智贫德”的悲剧;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强化了一些家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后面追求攀登“龙凤榜”。在物资上给予孩子们的太多,在精神上给予的太少,往往产生一种“少儿精神饥饿症”或者“未成龙”,先进“笼”(监狱)的悲剧;一些单位不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观,让那些“缺德能人”投机钻营,往往堕落为罪人,这种个别社会现象,也会毒化孩子们的心灵。这些现象虽然是在社会体制转型期的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我们必须充分估计这种现象对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破坏作用,必须高度警觉,积极寻找医治阵痛的良策。

总之,正确认识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是研究少儿图书馆和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教之道,德为先”是少儿图书馆以书育人的工作秩序。但就整体德育功能而言,仅仅把握这种工作秩序是不够的,必须从少儿实际和少儿图书馆实际出发,科学地把握少儿思想道德建设以下主要特点,把握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

(一)体系性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科学地构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系框架。这种体系性特点,他完全符合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大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少儿图书馆对少儿思想道德教育总是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的状态。当然,也有个短暂的良性时期。有时,用政治化的观点强化道德教育,甚至强化到以“德育”代替一切的程度;有时,又用知识化的观点解释道德教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才是第一性的”。“知识教育,实际上包含了政治思想,道德品格教育”。这样,将思想道德教育淡化到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层次。我们为这种主观随意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决议》精神指导我们思考少儿思想道德建设客观体系性问题,冲破“左”、右认识误区,真正认识到少儿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多可少,可抓可停,任意摆设的。而是要从各地区各少儿图书馆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少儿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性的客观要求,从理论基础,原则要求,主要内容,基本途径,重点对象,主要目的等方面制订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定期检查和总结,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理论研究,真正使少儿思想道德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序例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阶段性

这里所讲的阶段性,是指少儿读者的生理、心理成长和智力机制构建的阶段性而决定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阶段性。要把握从幼儿到少年每个小阶段的特征,循序渐进地开展少儿思想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小学低年级学生(6-9岁)处于思维的低级阶段,只能开展具像、直感的思维活动,要以低幼识字读本和低幼画册等书籍资料为辅助载体,以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幻灯片、图片和玩具等非书籍资料为主导载体,开展低幼程度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呈现最初始的启蒙道德教育特征;小学高年级学生(10-12岁)是从具像思维向形象发展的阶段,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思考能力。因此,要以通俗浅显的非书籍资料为辅导载体,以以文载德的童话、寓言、故事、传记等形式的少儿文学作品为主导载体,开展具有童趣性、知识性和引导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初中学生(13-15岁),是一个告别童年的季节,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成熟,理性思维正处非常活跃的初期。其阅读追求从趣味性向知识型转变,其生理、心理和智力状况都有较大的变化与发展,对人生未来和世界明天充满着美的憧憬。因此,要以故事性读物为辅助载体,以阐述人生意蕴、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哲学思辩等理义性、综合性的图书为主导载体,开展富于想象性、号召性和竞争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从儿童到少年是一个鲜活的、渐变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个少儿读者来说,这种阶段性也是各有特点,千差万别的。因此,那种用统一的标准,用机械的凝固的观点来判断少儿生理、心理和智力变化的阶段性,从而确定少儿思想道德教育的阶段性,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三)差异性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到处都呈现着差异性。由于少儿读者所处的社会条件、家庭条件,体力和智力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不同而形成鲜明的差异性。笔者从目前少儿读者状况中观察到有以下几种差异现象:①区域文化背景差异:城市的儿童和乡村的儿童;②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家庭富裕的儿童和家庭贫寒的儿童;③父母条件差异:父母相敬如宾文明识礼家庭的儿童与父母长期争吵不休的,占染黄赌毒,甚至离异破碎家庭的儿童;④智力条件差异:早慧儿和弱智儿童;⑤民族传统条件差异:比如全国56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道德传统而形成少儿道德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差异;⑥个性状况差异:开朗活泼儿童与孤独内向儿童,老实本份儿童和个性顽烈儿童,还有残疾儿童等等。这些差异性构成五彩缤纷的少儿世界。承认差异,异中求同,一视同仁,有的放矢,普昌德育,是我们少儿图书馆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那种偏爱城市儿童,冷漠乡村儿童;偏爱家庭富裕的儿童,冷漠家境贫寒的儿童;偏爱干部子弟;冷漠百姓儿女;偏爱早慧儿童,冷漠弱智儿童;偏爱听话儿童,冷漠逆我顽童,甚至歧视残痴儿童等现象,是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和情感障碍。作为一个被社会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少图工作者来说,这种偏爱和冷漠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要正视差异性,差异也是前进的一种动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如果你想让孩子中没有一个顽童,那么就永远造就不出有才略的人。”如果我们幻想有一天把全世界所有的儿童用一个模式的克隆人来代替,即使这些克隆人都是超天才,什么差异性都消失了,那么,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将是更可怕的。因此,我们不但要把握少儿读者群体的共同性,而且要把握少儿读者的各种差异性,对他们实行全方位德育服务。有的少儿图书馆明确提出:“为了一切少儿读者,一切为了少儿读者,为了少儿读者的一切”的办馆宗旨,是完全正确的,在道德建设上,也应该如此。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和少儿图书馆的实际状况,正确确定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要比较理想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德育对象与德育内容的关系,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才能找到确定少儿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科学依据。

(一)正确处理德育对象与德育内容的关系。

德育对象的需求决定德育内容,这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点。换句话说,确定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一定要从少儿读者所能接受的程度出发,否则,便是离的放矢。这种决定作用是动态的、积极的。少儿读者成长有一个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过程。因而,少儿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应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从启蒙到逐步明晰,从单一到逐步繁复,从浅显到逐步深化,从具像到逐步理性抽象的过程。要坚持从最起码的做人道理教育抓起,从一个一个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抓起。一方面,按照少儿读者的成长过程建立科学的少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把那些适应成人的又必须用来教育少儿的内容进行“童化”处理;所谓“童化”,就是要将那些少儿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道德著作,化成通俗易懂,具有童趣童情童味,使之达到少儿读者乐于接受的程度。一是对无产阶级领袖道德著作童化,使少儿读者从领袖道德理论宝库中吸取营养;二是对古今中外经典道德著作童化,使少儿读者从道德名作中吸取营养;二是童化道德内容的表达方式。比如,对语言、文字、图画、音像资料和道德创建活动等方面进行童化处理,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心境和小伙伴的世界里受到道德教育。目前,一些少儿道德著作,故作深沉玄奥,故作朦胧境界,连成人都看不懂,何况孩子们呢。这种现象有点像孔乙已先生摇头晃脑地对孩子们讲“回”字几种写法那样“神秘”,而对少儿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二)正确处理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知、行关系的古老话题。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中作了科学回答。《实践论》的观点告诉我们:“道德行为养成重于道德知识传授。这是因为,道德本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那种停留在书本中或口头上的道德知识,而不让其转化为道德行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体系。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道德的社会实践性,做到知与行统一,说与做统一,不要当那种知、行脱离,说、做不一的伪道德家。笔者主张组织孩子们读两种书:一种是有字、有形(画)、有声(音像资料)之书,扎实掌握道德基本知识;另一种是无字、无形、无声之书,努力实践道德行为。无字之书是用自己贯彻始终的德行来编写的,一生只打一个句号,至关重要。当然,也应该看到道德知识对德行为的指导作用。一个不懂得做人的起码道理,不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根本区别,不掌握道德基本知识的人,不可能以“道德自律”,不可能以高尚的道德行为去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

(三)正确处理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在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热潮中,理论界就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有人神化传统道德,他们认为传统道德具有道德发展的“各种基因”,是“源头活水”,主张现代道德应当“植根于传统道德”,主张“传统回归”。这种观点波及少图馆界。在少儿读物中,掀起了一股传统道德著作“回归”热。一些少儿出版社编辑出版大量的古代道德故事,使那些带有封建糟粕的古典道德图书泛滥于少儿图书市场,对少儿思想道德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传统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德模式,而是在“传”中扬弃和发展的。黑格尔曾经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的愈大”。唯物史观认为,传统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流”而不是“源”,社会生活实践才是道德发展之“源”。因此,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与发展。我们应该吸取传统道德的精华,组织少儿读者阅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经典道德著作。但必须明确要以学习党的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为重点,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希望工程”、“手拉手”和“红读”等活动,继续深入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和赖宁等时代楷模学习。少图馆应开辟“道德著作阅览室”,为上述学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儿思想道德建设,学习、家庭、社会为他们健康成长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