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

感恩教育:聋生良好品德期务养的重要一环

  • 发布时间:2021-09-17
  • |
  • 作者:网管员
  • |
  • 阅读次数:

通过调查也发现很多聋生存在不体谅父母、爱慕虚荣,自私、任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老师寒心,父母痛心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就是聋生的品德教育中缺少了重要一环—感恩教育。
    感恩是基于良知上的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起码道德,我国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会感恩或不愿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为什么我们教育了很多年的学生连这点起码的道德都没有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很多聋生父母认为孩子的“聋”是自己的过错,愧疚之心使他们在物质上尽量给予补偿,在感情上给予特别的关爱。如:不管是比聋孩子大还是小,都要求别人忍让,好吃好穿好喝也先有聋孩子,只要要求不是太过分,就一律通行。听力障碍又使聋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孤立状态,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的感受。天长日久他们就把这种特别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他们在家里过着被溺爱或被冷落的生活,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把别人的忍让视为理所当然,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又怎么能想到感恩呢?
    二、学校德育忽视感恩教育
    现行的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教材,其内容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理想教育,少有感恩教育,加上听力障碍造成聋生的理解能力差,思维的深刻性差,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有困难,他们做不到很好地从社会文化中汲取品德教育的精华。如:简单的中华美德小故事,普通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自读自悟,而我们八年级的聋生依然需要讲解。所以对聋生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恩教育,只靠自悟和模仿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教育中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指导父母要学会藏起一半的爱
    俗话说:“寒门出孝子”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他才会相信一粥一饭、一丝一线的来之不易。对聋孩子不要事事迁就、纵容,要把他们当成平常人,不要把“聋”当成他们依赖的借口。要告诉他们,“聋”是需要他们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命运,用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激励他们上进。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了解家庭的收人支出;要带他们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用实实在在的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用现实触动其心灵。使之明白:父母养育了他们,他们应该感谢父母。
    2.感恩教育要“灌输”与“参与”相结合
    首先把正确的道理明确地告诉他们,使之明白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在课堂上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对其熏陶;课后通过“今天我当班,我给学校添光彩,给老师准备一杯水,我也来上节课”等活动,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劳动中来。使之明白:老师给予了他们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他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自己,他们应该感谢他人。指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知道能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小事就是感恩。
    总之,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是聋生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不忘恩,才能不负义,切实的感恩教育可使聋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理解、尊重、关怀别人,也是不再出现让我们寒心和痛心的事的有力保障。

——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现代特殊教育》2006.2第37页